一个对象给人的愉快情感,可以分为四类:快适、美、崇高、善。
(本段内容:崇高)
快适、美、善都是一种愉悦,而崇高其实是一种不愉悦。要理解崇高,首先要理解想象力(逻辑)和知性(感性)的矛盾所在。想象力总是无限前进的,比如我们想到1cm,就很容易想到10cm,100cm,9999999cm,这样下去很无聊,因为这都是相对的比较,并不会在心中产生什么情感,最终到头绝对的最大是什么情况,我们还需要知性提供图形。为什么显微镜的发明会产生情感,其实是在对绝对小的知性上有所突破造成的。知性是阻碍着(真正让人相信的)想象力的发展的,所以知性的突破使得想象力突破,想象力的突破产生崇高。而知性这时候进一步阻碍,即对自由放任的想象力进行约束,即为敬重,这就是不愉快感。我觉得可以举一个例子,在人类没有登上太空的时候,整个大地是想象力中的最大,是崇高而应得到敬重,而登上太空就是知性的突破,完完整整地看到(统摄)了整个地球,于是便不会认为地球是崇高的了,可能会想象更遥远的宇宙。站在金字塔脚下,无法完整地看到金字塔全貌,会通过想象力进行设想,而此时金字塔在心中便是崇高的,一旦在不近不远的位置统摄了金字塔,那金字塔就不再崇高了。说完剩下的三种情感关系,我们会再提及崇高在不愉悦的同时的,愉悦。
(本段内容:善)
剩下三种情感关系,都是愉快情感,是对象与自己内心相符合(审美上符合或目的上符合)。再继续分类可以按照是否依赖个人兴趣,即是否普遍可传达来分类。快适不是普遍的,美是一半普遍一半不普遍的,善是普遍的。首先人有三性,感性、知性、理性,这三性大概和这三种情感关系对应,不过就我看也不能完全对应。最好讲的就是理性对应的善,意思是这个对象由理性中的单纯、先天性的概念使人愉悦,比如符合道德、显露风尚的一些事,这样的事就是所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,对主体来说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,即使在自己表现的时候,你也知道,一个人的举止和一个人的品味是完全不相关的。
(本段内容:快适、美)
然后我们接着说快适。快适就是全屏感觉的快意,但是其实不必细说,因为能遇到这种情况的很少,我们要知道,快适也是不自由的,它虽然依赖兴趣,但却也容不得选择。比如说饥饿是最好的厨师,饿坏了的人吃任何东西都有味。真正可以自由的,允许我们运用审美判断力的,是最后一种——美。美可以分为纯粹兴趣的美(自由)和依靠目的的美(自然),比如到外地旅行,游览一处园林,发现生机盎然,这是自由的美;但是假如你真的住在这里,每天要面对的是修理杂草,那么就很无聊了,完成任务使园子变得整洁后你会活得自然的美。为什么人们喜欢对称性高的图形呢,比如在不规则图形和方形之间喜欢方形,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里喜欢正方形,这都是自然的美,除了有规则这一点,你可能还会想到比如说规则图形的面积好计算,即有用性,这都是目的上的美。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从是否普遍可传达性上,因为美不包含概念,而是依赖兴趣,对美的判断则依赖知性,所以说个人认为美并不一定普遍可传达,其中普遍可传达的称之为共通性。
(下三段内容:崇高的愉悦)
说到这里,可以简要地分析一下宗教与迷信的区别。树立一种崇高本是一种理论(主义),我们非要把它划定为一种宗教,那也只不过是新造了一个词汇,倒也无妨。上面说过了,崇高的结果是敬重,其实和理性是没有关系的,敬重之后究竟要干什么,这是宗教与迷信的区别。这让我们想到激情这件事,所谓激情说到底是一种盲目,一个人是否值得赞扬和他有没有激情是没有关系的,若是有激情,它还需要发挥激情之前对目的的选择是好的,即使他没有激情,那么如果对目的的选择是好的,则就是所谓坚持自己内心原则、不忘初心的人,也是好的。所以宗教和迷信的区别就在于迷信让人在崇高面前恐惧和害怕,然后屈服于崇高,卑躬屈膝,邀宠谄媚;宗教则是尊敬和真诚,并且在崇高面前自己唤起优越性,产生自我保存和鼓舞,决没有在人格中贬低自己。其实胜负悬殊高下立判,前一种只有崇高的不愉悦,而忽视了崇高同时具有的愉悦,只有愉悦才符合与人的本性,能让人甘愿产生敬重。
崇高的愉悦从何而来呢?比如我们把大自然(上帝)当作崇高。首先是看到大自然产生万物的这样一种无限大的强力,是崇高而值得尊敬。然后更重要的是“从危险中摆脱出来”,我们知道大自然的强力不会伤害自己,不值得自己恐惧,这时候才有真正的敬重,就像是面对一个力量强大的敌人永远只有害怕而没有敬重一样,再比如说处于食欲中的人无法品尝食物的美一样,当我们打游戏时看到非常可怕的电闪雷鸣、悬崖、飓风等等都不会害怕,反而越是可怕越是吸引人。这都是因为我们独立于崇高之物,才认为它们是崇高值得敬重的。我们独立于自然界,便产生了胜过自然界的优越性,在对自然的伟大进行赞美的同时,认为自己所操心的东西(财产、健康和生命)是渺小的。既然这一环节是产生敬重所必须经历的,那么迷信说什么也无法产生敬重了,而宗教确实是能让人新发出愉悦之情,即属于敬重的愉悦之情,而让人们拥有良好生活方式的。
开篇时说崇高的来源,是想象力和知性的矛盾,也就是崇高对应知性和理性,那么崇高类似于美,即主观合目的,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可传达,同时依赖自己的认知,那么也就依赖兴趣。不妨说我国古代的礼法就是一种迷信,虽然认为鬼神存在,但心情却是畏惧,靠祭祀礼仪来进行一些自我贬低,包括儒家也是既非哲学,也非宗教的野蛮自我矛盾文化。反过来说,宗教意义上的神学如果不非得分出来的话,不过就是哲学而已,宗教经书就是哲学理论家的智慧而已,真正真诚地信奉宗教的人和真正真诚的无神论者都是最高尚的。尊敬相比于屈服的优势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出,比如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谁更让人敬重(我没有暗指的意思),我想是军事统帅,战争的目的是维护秩序和维护公民权利,本身具有崇高性,以这种方式进行战争的民众越是经受危险,就越是勇敢,境界上也更崇高;反之,长期和平的地方出现的商业精神,自私自利都会让民众境界降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