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好的我也在lwx的威逼利诱下前来写文章了)
介于本站大多数成员并不是推理爱好者,遂在正文之前对埃勒里奎因以及其作品做一个简单介绍。埃勒里·奎因(Ellery Queen),美国推理小说家曼弗雷德·班宁顿·李(Manfred Bennington Lee,1905—1971年)和弗雷德里克·丹奈(Frederic Dannay,1905—1982年)表兄弟二人使用的笔名,推理小说黄金三巨头之一(另外两位是阿加莎·克利斯蒂和约翰·迪克森·卡尔)。代表作有国名系列(《希腊棺材之谜》《法国粉末之谜》等),悲剧系列(《X的悲剧》《Y的悲剧》《Z的悲剧》《哲瑞·雷恩的最后一案》)。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悲剧系列。
以下内容不涉及剧透,请放心阅读(主要是战线拉得太长,很多细节已经忘了)。
《X的悲剧》
悲剧系列乃至埃勒里奎因所有作品中最富盛名的一本,无论是逻辑、诡计、案件复杂度还是手法合理性都无可挑剔。一切直觉与猜测都不足信,只有逻辑。如果看到最后你也许会对这句话有所体会。
本书是本系列主角“戏剧皇帝”哲瑞·雷恩的初登场。雷恩曾经是演出莎士比亚戏剧的著名演员,因耳聋从舞台上退休后,居住在用自己一生财富建造的山庄。他把山庄中的建筑建造成伊丽莎白时代的样式,并为之取名“哈姆雷特山庄”。雷恩有着过人的精力与智慧,他自学了唇语,并将兴趣转移到解决犯罪事件上。本系列的侦探助理担当萨姆巡官也是在这个案件中结识了雷恩,并与雷恩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。
《Y的悲剧》
与《X的悲剧》其名,逻辑不输前作,而作案动机在细思极恐程度上更胜一筹。(虽然但是,我个人更喜欢X)与X较为开放的调查空间不同,Y的案件主要发生在一个有些病态的家族当中,具体情况我懒得介绍了,建议自己看书。非常有趣的一点是,本书具有双重解答,你在书末看到的真相可能并不是完全的。
本作中雷恩的人物形象得到进一步塑造,如果说X主要体现了雷恩作为侦探敏锐、智慧的一面,Y则更多地展示出雷恩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和道德判断。本书末尾雷恩的一个决定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。
《Z的悲剧》
相比前两作稍显平庸,不过仍有可圈可点之处。很令人发指的是凶手并不难推,但动机完全无从获知,最后是靠抓住犯人之后犯人自己交代的,emm…中间涉及到了一些类型专业知识,以我的水平是不太摸得着头脑,公平性有些欠缺。结尾部分雷恩推理出凶手的方式非常精彩,作者把这段写得极具张力,看得人心惊肉跳。
人物上延续了雷恩和萨姆的合作关系,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丝在本作加盟并担任第一人称叙述者。说实话,我对佩辛丝这位自恋又中二的少女好感度不高,这也是我个人不是非常喜爱这部作品的原因。
《哲瑞·雷恩的最后一案》
全系列的封神之作,完成了对哲瑞·雷恩这个人物的塑造。案件本身不算出彩,主角团随事态的每一步发展都把可能性讨论得比较清楚了,可推理的大部分内容在结尾处直接由证人和盘托出。最后反转的亮点藏在细节之中,一定要好好看前面的文字叙述。
本作中佩辛丝接过了侦探大旗,成为了推进调查的主导者,雷恩有些划水(这当然是有原因的,但是我不能说)。雷恩的结局在本书中被写明,相信我,看完全系列之后,你一定会高呼“奎因nb”的。
关于哲瑞·雷恩
其实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谈一谈他。雷恩不是我最喜欢的侦探,但不可否认他是我目前读过的小说中形象最丰满、最有血有肉的一个侦探。老福和波洛主要是特征鲜明,作者在思想上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很多挖掘(波洛后期倒有一点那个意思,老福属于是侦探里的偶像派了)。雷恩是莎剧演员,言必称莎剧台词,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伊丽莎白时期的优雅,一种与时代并不相容的孤独感。他虽然年迈却身体硬朗,中气十足,待人谦和而热情,但这依然难掩他身上那抹浓郁的悲剧色彩。在调查过程中,他得知真相往往比读者早,却迟迟不愿说出口,这不全是作者指使他故弄玄虚,而是他悲悯和自责的体现。他会因为没能阻止一起案件的发生而深感悔恨,因为推理出了一个充满着人性黑暗与下作的动机而痛心疾首,每经历一起案件,雷恩仿佛都“老了十岁”。大多数侦探故事中,侦探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,但雷恩从来都把自己当作局中人。他的目的不仅仅限于查清真相,而是在明白真相后,如何去处理当事人的伤痛,如何去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生。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雷恩能做到的,大多数时候只是查清真相而已。这是他身上悲剧的又一层体现。雷恩的心太柔软了,也太擅长共情,对于案件他总易于深陷其中,以至于在最后一案中他做出了那个决定。雷恩终究是剧中的演员,而不是剧外的侦探。
哲瑞·雷恩是一个生在现代美国的都铎时期英国人,一个洞明真相却无力与之抗衡的普通人,一个始终活在戏中的伟大演员。读到最后才明白,悲剧系列其实是在以一个个案件的悲剧,来讲述一个更大的悲剧——《哲瑞·雷恩的悲剧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