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“汩[gǔ]”和“汨[mì]”。前者右侧为曰,后者右侧为日。前者与水有关,表示①水流的样子或水流声,②淹没、埋没(人才),③治水、疏通;后者为屈原所沈之水名。另外,前者“汩”意思是“疾速“时有破读音[yù],这一点在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上被忽略,实属遗憾,如《离骚》:“汩[yù]余若将不及兮”。
2.“券[qüàn]”下面的“刀”不可出头,否则“劵[jüàn]”为“倦”的异体字。“龹”本不是一个字,以其为偏旁的字实则都是“卷”省略了一般无意义的“㔾(邑)”,有些字省略和不省略的都存在,如“睠=眷”,“棬=桊”。“倦”有异体字“勌”,故也有“劵”。
3.“苟”和“茍[jì]”字的区分。“艹”字头为简化写法,旧写法是中间分开的两个“十”,但为了与“茍”区分,现在港澳台地区也写作简体,古代有分开写的情况。“苟”字意思是如果、只要,姑且。而“茍”字上端本非“艹”字头,而是“羊”的省写,①羊的意思是善,茍字从口,意思是慎言,如“茍敬”是现在已经被官方与“苟”混淆的词语;另外,②茍还是“亟”的异体字,意为急。
4.“采”和“釆[biàn]”的区分。前者意思是捋取,上方“爫”和“爲”一样都是“爪”的演化,在正体楷书中,三个点应贴紧撇。后者意思是辨别(音意皆与辨同,但不是同一个字),它本意动物爪子,即有所分别之物。篆书中“釆”与“米”很相似,只是笔画角度有区分,但在篆书前后的其他字体中都有区别,“米”字中间的竖线本来不应连接,“米”字是对米粒(粟之实)的象形,中间直线为禾茎。这两个字作为偏旁出现于常见字中,如“彩”“悉”,且有相似字,“寀[cài]”为古代封地的称呼(采邑),“宷”为“审(審)”古字。
(5).“望”和“朢”的区分。前者意思是看,不表达一般的看,有深意“视远惘惘也”,如“望断天涯路”。后者意思是农历每月十五日,每个月月亮最圆的一天。当代将此二字悄无声息地合并,在《新华字典》和《古汉语常用字词典》中都归入“望”字,可悲(故标号(5),代表非规范)。
(6). “羨xiàn”和“羡yí”的区分。现在二者全部写作“羡”。前者是常用的表示贪欲的字,后者为江夏地名。
(7).“亘[xüān]”和“亙[gèn/gèng]”的区别。前者中间为“日”,后者中间为“舟”,前者指通、遍(through),后者指上弦月。由于隶书书写不便的缘故,它们在隶书中变开始通用,后世一直通用至今,尤其是做偏旁时都写成“亘”,读音现在也通为[gèn],如“天不生啦哇嘻,亘古如长夜”。这样的通用有一些弊端,如对“桓[huán]”“恆[héng]”都是形声字的认识,以及“絙[huán]”和“絚[gēng]”,前者意思是缓慢,多形容琴弦,后者意思是大索,即军队攀登时使用的绳索。现在有人认为“亙”是“亘”之繁体,这是错误的。关于“月”“肉”“舟”“丹”做偏旁时都演化成“月”的考证更加不属于规范字范畴,因此日后将开新文章详论。
8.“登[dēng]”和“豋[dēng]”的区别。后者是一种礼器,一些资料将它们二者合并为异体字,索性当代没有采取这种方案。
9.“尽[jǐn/ zyǐn]”的繁体字“盡”(另一[jìn/zyìn]繁体字为“儘”,前者表示空,后者表示极尽、极限,“jǐn管吃吧”和“jìn管吃吧”意思相似但不同)中间只有一个横。有两个横的“𧗊[jīn/zyīn]”同“濜/𧗁”,意为气之液,即古人对人身体内部结构的一个划分。须知“盡”中“灬”可简写作“一”,于是便为“𥁞”,同理于“濜”,此时将“氵”放于内(这一步其实是不合规范的,因为“灬=火”“氵=水”),便得到异体字“𧗊”。
(10).“賣(卖的繁体字)”和“𧶠[yǜ]”的区分。前者由“出”和“買(买)”组成,“買”本身是“网+贝”,网即捕鱼用具,“出曰卖,入曰买”。“𧶠”由上端声旁“𡍬(睦的古字)”与下端形旁“贝”组成,意思同“衒[xuàn](现在“炫”意思中炫耀的来源,“炫”字本身只表示火光耀眼)”,即女子自媒,士人炫耀。如“渎”“读”右侧均为后者而非前者,是古代长期演化的结构而非简体字的功劳,现在很多繁体计算机字体有意区分此偏旁,可喜可贺。
11.“几[jī](及简化字中[jǐ])”字弯钩必须提起来,否则为“殳[shū]”的上半部分,“𠘧[shū]”,意思是短羽的鸟,或短羽的鸟飞翔(𠘧𠘧)。“殳”为形声字,“又”即手,如“设”为形声[sh]字,还有一类字从{i}声,如“疫”,它们的声旁是省略的“役”。
12.“已”和“己”的区分。“己[jǐ]”的古文是“𢀒”,推荐依此将横略出头,用以区分。
13.“本”“夲[tāo]”“𠥽[jǐ/zyǐ]”。只有第一个字是现在常用的,但很多人写连笔字时喜欢讹作第二个字,应注意“本”字处处相连。第二个字由“大”“十”组成,表示很多人,意思是快速前进。第三个字意思是停止,是一横将木头分开。
能看到禾茎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