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演化中,“月”“肉”“丹”“舟”四个字在单字中仍有区别,但做偏旁时——至少在如今规范字中——基本都简化为“月”的写法(丹、舟有不少未简化的部分,如“彤”“般”,本文的整理及下述推荐写法不涉及此类字),本文将整理一些常用字以辨析。古人、今人都以一些方式做过刻意的区分,通行写法已经展示出来,其中:“月”字旁撇拉长出角度,两横不贯通;“肉”字旁内写作点、提;或者改撇为竖,内部横贯通;“丹”字内写为一竖一横;“舟”字写为两点。注:在“肉”字旁两种写法中,《康熙字典》认为前一种为俗,望周知。
①月:往往与月亮有关,引申为与时间有关(见下文“期”)。
【月】
【朔、朢、朏[fěi]、朓[tiǎo]、朒[nǜ]】关于月亮形态的五个字。朔:每月初一(新月),引申为刚开始的意思,古文作“𣍮”;朢:每月十五(满月),现在写作“望”;朏:初三时的月亮会比前两天格外明亮,即月未盛之明,古文作“𣍧”;朓:月底在西方出现的暗淡的月亮,《说文》:晦而月见西方。另,最后一天的月亮称为晦月。朒:朔而月见东方,引申为亏欠、不足之意,“朒朓警阙,朏魄示冲,顺辰通烛,从星泽风”,另,异体字“肭”为《说文》误写被后世传用的字,这个字在“肉”字旁中存在,意为肥。(注:朏、胐为两个字)
【朊[ruǎn]】月光微也。(注:与䏓[guǎn]不同)
【㬳[wǔ]】明也。
【朗】明也。古文“脼”。
【㬴[hǒng]】月不明也。
【朎胧】月光。“昤昽日光,朎胧月光,玲珑玉声”现在统写作“玲珑”。同样还有“𣎮”统入“曦”。
【有】《左传》:日月有食之。《说文》:不宜有也。月亮挡住太阳形成日食,太阳应该是圆的,日食本不应出现。即会意 “不应该有,但却有了”,后来演变为“一切的有”。注意,常有人解释为手中抓着肉,这是错误理解。
【明】日月,即有光,即明亮,或《易》: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也可写作“朙”,“囧”为窗户,即月光照入窗户。
【期、朞】形声字,古人观察月亮判断时间,故“月”做形旁表示时间。期,约会,期待,必定。朞,一年,“四时曰朞”(四季一轮回)。“期”古文为“𣅆”,朞古文为“𣍡”,现在都写作期。
【閒(闲)】会意字,关上门月光仍能照进来,意味着有门缝,原指“缝隙”,后来引申为”空闲“。另,”閑“字是门被木头(阑干)挡住,指“防御”,如《易》:“閑邪存其诚”;也指“栏杆围住的马圈”,称为“马閑”。将“閒”误写成“閑”古时就有,现在简体字也将二者合并为“闲”——说“合并”,是因为表示防御的意思现在也有,如词语“防闲”。
【朋】应当写作“月”,但从起源上看和“月”并无关系。大概为两个起源合并的结果:1. 1.货币单位,五贝一串,两串一朋,甲骨文可见是两串贝币的象形,《诗经》:“既見君子、錫我百朋”;2.一群鸟,小篆转写为楷书即“𢐴”,同时也是“凤”的异体字,凤凰飞的时候后面有成群的鸟随从。另外,《周易》:“西南得朋”,据后天八卦,西南为坤卦,即“朋”的意思是与坤同道者,我想两个月(坤即纯阴)相伴也许说得通,但未查到资料证实。
②肉:器官和肉食;与外貌有关。
【肌、肘、肚、脊、背、…、臆/肊/肐[yì]、䏓/脘/𦜐[guǎn]、䏕/䏯[rěn]、䏤/𦞤[sì]、肣、胈、胋、䏡、肍、肒、䏎、𦘴、肔、䏟、胗、𦙫、𦙴、𦙵】有关器官、形容身体的词、动物、肉食的一些词。臆,胸;肊,胸或胸骨,或“气满”,也写作“肐”。䏓本作“脘”,与“𦜐”通,胃府。䏤/𦞤,脑盖。肣[hán]:舌头。胈[bá],腿毛。胋,肥肉,或肥肉做的肉羹。䏡[shì],生肉。肍,肉酱,读音一说[jiù]一说[qiú]。䏕,古文“䏯”,肉汁。肒(䏎)[hàn],搔生创,挠出来的伤口。䏎还可以[féng],乳(milk& breasts),和“奶”字可同义复合“奶(㚷)䏎”。𦘴[dū],大肚子。䏟[biè],肥肉。肔[yǐ,或yěr],裂也。胗,[zhěn]口疮,现在还有[zhēn]表示鸟类胃。𦙫[zhēng]:烹饪肉菜,“煮魚煎肉”。 𦙴[zhù],站直。𦙵,手擎,本作“腕”。这类意思的字太多,只挑选主要整理,最简异体字除肉字旁外笔画大于等于六划者皆不在考虑范围内,另注:“膝”为俗字,正字为“厀”。
【肙[yuān]】小虫。另有以之为声旁的一系列字。
【熊、龍】象形字,由于是动物,楷化时写作肉字旁。
【肫[zhūn]】面頯也,即诚恳质朴的面貌,《礼》:肫肫其仁。
【肖】[xiào]外貌(肉体)相似,引申为“像,相似”的意思,也有“效仿”的意思,另外,与祖先、古代人相似即为“贤能”。[xiāo]皆为假借,如通“宵”,晚上,表示“衰微”、“小”;通“消”,“失散”,《庄子》:“达生之情者傀,达于知者肖。”情感消散,即豁达;通“俏”;“肖”姓本为“箫”姓。
【肯】古文“肎”,宝盖原为“冎”省写(“冎”即骨头,“骨”字最初表示骨头+肉),意思是贴在骨头上的肉,可见于《庖丁解牛》:“技经肯綮之未尝”,这种情况古时读作[kǎi](《集韵》及以后,《广韵》录唐音读[kěng])。由紧贴引申为“赞同、认可”,然后引申为“可以”,读作[kěn]。
【能】熊属,足似鹿,一种强壮的动物,少数人认为“能”就是“熊”,资料尚少。由强壮动物引申为形容人的词汇,“能兽坚中,故称贤能”。
【膠(胶)】古代的胶是通过煮动物皮制成的。简化字“胶[háo]”原表示声音,或胫骨;月字旁也有“胶[jiāo]”,同“交”表示日月交道。
【胄&冑辨析】两字都读做[zhòu],“胄”字下方为“肉”,表示“子嗣、后裔”,引申为“长”;“冑”字下方为“冒”字头,做形旁表示帽子,意为头盔,引申为士兵,可写作“伷”。简体字中合并。
【胤】子孙相承继也,古文作“𦞩”。
【胙】本意祭祀用的肉,此肉多为上级赐给,如《左传》:“王使宰孔赐齐侯胙”,引申为赏赐、分封,后引申为保佑,福佑,如“天地所胙”。
【胡】本意为牛颔肉下垂者,引申为其他动物的此部位。还有“为什么”,“寿”(“胡考之宁”,“考”也是长寿之意,系同义复合)等诸多意思也是此字,资料尚少,也许都为假借。
【胥[xū]】本义蟹醢,即蟹黄,可以就酒吃,掏出蟹黄后其他部分就松散了,“胥胥然”表示松散,可以引申为人休闲娱乐的样子。胥常用意思为“互相”,如“诞邻胥伐于厥室”,训诂者讲是由螃蟹腿多,协调走路衍生的,另有一种解释是用蟹酱祭祀(共同祭祀),《周礼》:“共祭祀之好胥”。由此引申为辅佐,再引申为官吏(胥指小吏,《封建论》:“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”)。另,通“须”,表示等待,或观察(看,静观)。
【脩】干肉,古时做赏赐用,周礼要求用掌颁赐,故引申为一些用手动作的意思,如治理(打扫)、研习。另有“长”“完备”“善”的意思,如“路曼曼其脩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原先“修”和“脩”意思不同,前者表示修饰,在古代二者便开始通用,今日互为异体字。
【䍃(本字有些字体会显示上爪下缶,有些字体会显示上月下缶,系简化字但Unicode并未区分)】形声字,缶形肉声,既读[yáo]也读[yóu],二者并无用法区分。由它还引申“遥”等形声字。[ao][ou]这两种读音在上古可能是一样的,我尚不了解。
【䚻[yáo]】言形肉声,表示清唱。《说文》:“徒歌也。樂書有章曲曰歌,無章曲曰䚻。”
【將(将)】本字是“漿(简化作“浆”,并没有仅把简化字偏旁换成“爿”的字存在)”,指酿酒的米浆,在篆书及以前“水”并不是写在最下面的,而是写在右下角的(“𤖅”);类似的字有”酱“的本字”𤖕“。”將“究竟从何而来,很可能是形声或假借,本来与”肉“是无关的(但要注意上方写作斜着的肉,简化字写作一个点是错误的)。《许氏说文》自拥其说认为”將[jiàng]”本字为“彳率亍”,这个字本身存在,意思相同。
注:从篆书和之前的字体上讲,斜着的“月”和“月”并没有什么不同,因此也需要区分“肉”“月”,如“望”字有些字体中为斜着的“月”(《说文》),但却和以上三个不同,是“月”。
③丹。
目前仅找到【靑(青)】指木头的颜色,“木生火”,即“生”和“丹”组成的会意字。
④舟:与船,或交通工具有关。
【服】指车上夹着轮子(辕)的两根横梁,引申为乘车,《易》:“服牛乗馬”,再引申为使用;再引申为衣服。古文作“𦨈”,《说文》写作“𦨕”。
【朕】据《说文解字注》,指船缝,船板间的缺口,“闕”,见甲骨文(象形),引申为征兆的意思。做第一人称代词的意思是“取其音,不取其义”,即假借字,《离骚》:“朕皇考曰伯庸”。古文作“𦩎”。
【勝(胜)】勝字是形声字,“力”形“朕”声,表示“能克之”,胜任。《康熙字典》中此字归入《力部》。简化做“胜”后要与原本存在的肉字旁字区分,后者表示腐肉的气味或生肉。
【朝】早晨,清晨(旦)到早餐时候(食时)为朝,早晨臣见君称为朝,也有引申义如《周礼》:“春见曰朝,夏见曰宗,秋见曰觐,冬见曰遇”。古字为“晁”,“朝”是由“潮”演化而来,即河边放小船,潮涨与早晚相关。另,现在该字有两个读音[cháo][zhāo],只是今人规定,若不介意可都读作[cháo]。
【前】本字是“歬”,隶属时演变,会意字,之前提及”步“字的时候说到过”止“的意思是脚、脚步(据《说文注》,这个意思是”步“的引申假借,原本是树根的象形,引申作人的脚而已),因此”前“的意思是用交通工具代步,即《说文》:”不行而进谓之前“,后来引申为泛指的”后的反义词“。
【俞】《说文》:“空中木为舟也“(”空中“即”中空“),右侧力刀原为”巜(水)“,是讹变。最早的船是用粗木头挖成的,《说文注》:“空中木者、舟之始。并板者、航之始。如椎轮为大路之始。其始见本空之木用为舟。”不过后来这个意思用的少,多是假借作其他字,如同意;”愈“,更加,病好。对于该意,后来的船并不是这样制成,于是引申为穿凿,挖空的意思,可指小偷,另,多用“窬”字代替,《荀子》骚话一则:“有物于此,生于山阜,处于室堂。无知无巧,善治衣裳。不盗不窃,穿窬而行。日夜合离,以成文章。以能合从,又善连衡。下覆百姓,上饰帝王。功业甚博,不见贤良。时用则存,不用则亡。臣愚不识,敢请之王。”
2022年2月18日补充两个:
【隋】由“肉”与“隓[huī]”(省写)构成,后者同“隳”,意为坠落、毁坏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裂肉也。“指的是祭祀时候切好的肉和谷物,在祭祀结束后的存在形态。《周礼》中据说有多次出现,我找到的有”既祭,則藏其隋與其服。“这个字在古代与”绥“通(古字是”挼“),可能并不完全通,各人说法不一,《注<曾子问>》:”绥,周礼作隋。“
【赢、嬴、蠃、羸等】这些字是不同的形旁”贝“(表示赚钱、获利)、”女“等与𣎆/𦝠[luó或luò](除去形旁外的部分)构成的。其中”赢“字读音较特殊,有人认为是古代与”盈“相训(意思相同,长久以来混淆)的结果。𣎆/𦝠,通”骡“,一种动物,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”厚唇、弇口、出目、短耳、大胷、耀后、大体、短脰,若是者谓之𦝠属。“
2022年2月20日补充一个:
【厭(厌)】本字是“猒”,“肰“指狗肉,左上方并非“日”,在篆书中可见为“甘”,即”口“中多一横,意思是吃过了东西的口。“猒”字意思是吃过狗肉;顺便补充文化常识,先秦人吃的最好的肉是狗肉,勾践当时鼓励生育的政策就是“生女二赐以壶酒一豚,生男二赐以壶酒一犬”;故此字本身会意,意思是”吃饱“,近引申义“满足”,远引申义较多,如”厌烦“,”按飽足則人意倦矣,故引伸爲猒倦、猒憎”等。“厭”字在上古时期可能有其他意思(用作“猒”只是一种假借),如周语“克厭天心“,表示合一,后来已经不用;另有一个意思是”笮“,即竹子捆成的绳,这个意思在如服丧时戴”厌冠“的词语中保留,单字后来写作”壓(压)“。
2022年2月23日补充一个 2022年2月27日改
【散】肉。《说文》:“襍肉也”,是会意“杂肉”的意思,演变为“分离”的意思。原字形为“𢿱”,后来将左上方简化得到“散”。注意上方并非”林“,而是”𣏟“,后者:《说文•𣏟部》:“𣏟,葩之总名也”;同时还表示“麻纻(繁体字为‘紵’)”,”𢽳“会意,表示分散,“𢿱”又会意”𢽳“,具体区别未查明。简化前的字目前在如”潸“字中得到保留,“潸”字声旁为“𢿱”的省写,加“水”的形旁表示流泪。